现仅有大连人一家俱乐部符合新赛季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规定

来源:足球报

记者程善报道 11月25日中超投资人会议明确要求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后,围绕此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会上中国足协明确指出,现中超16家俱乐部中,仅有大连人一家俱乐部符合新赛季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规定,其他15家俱乐部均要对原有的俱乐部名称进行修改,做到完全去企业化,实现中性化。俱乐部名称中不得含有俱乐部股东、股东关联方或实际控制人的字号、商号,也不得使用谐音。这样的要求直接导致国安、泰达、建业、绿城等老字号要在中国职业联赛消失,几天来几家俱乐部纷纷通过不同方式与中国足协商讨,希望能留下自己的老字号,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成功。

眼看着中国足协又要召集联赛会议(原定12月8日),而中性名问题又是其中重要的议题,在各家俱乐部上书未果、无奈征集名称的过程中,申花、建业、国安、泰达、绿城五大球迷会发布联合声明,希望能够让足协改变要求。球迷会声明中表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一直在坚持和传承的足球俱乐部屈指可数,反倒是异地转让和频繁改名这种事情对球迷造成很大的精神伤害。自己的主队对常年站在看台的球迷来说是一种情感寄托,队名、队徽、颜色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支持中国足协对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性名称的规范化政策。我们相信中性名称有利于俱乐部品牌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给主队球迷归属感!我们认为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希望)对存在20年以上、甲A甲B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俱乐部名称,可根据球迷意愿允许保留。”

五大球迷会希望中国足协尊重及倾听球迷正当诉求,并表示,改革的前提是传承而非盲目切割,希望足协能收回成命。球迷的诉求有其正当性,毕竟作为品牌,建业和申花已经有26年历史,国安已经有27年历史,亚泰已经有24年历史,鲁能、泰达也有22年历史,在中甲的绿城也有19年的职业联赛征战史,这些品牌的传承,让俱乐部建立了稳定的品牌形象和球迷文化,目前的改法确实让人无法接受。

中国足协推行职业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并非没有政策依据,2015年颁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完善职业足球俱乐部建设和运营模式,要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资来源结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鼓励具备条件的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中国足协当时确实曾想依据于此制定细则,2018年,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了中国足协要出台《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征求意见稿),该政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出于兼顾国情及职业联赛发展现状的考虑,若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原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乐部长期、连续使用,使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可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申请此类名称认定的俱乐部应为2004年中超联赛前已经参加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并连续参赛至今。同时,俱乐部未发生所属地方会员协会的变更。相关报道让老字号的俱乐部看到了希望,按照这个规定,国安、申花、鲁能、建业、泰达、亚泰等俱乐部都可以保留现有名称。在中国足协苏州会议宣布中性名“一刀切”的时候,不少球迷和媒体也重提这个规定,但有趣的是,这个政策当时酝酿已久甚至被媒体广泛报道,却最终没有正式公布。

也正是因为有过这个动议,让俱乐部和球迷对现如今的“一刀切”方式非常不满。12月8日的联赛会议已经延期,但延期原因并非为外界传闻的“中性名争议”,而是因为会议手续没有完成。截至本报发稿时,有关中性名的政策,依旧按照之前苏州会议的要求推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