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情况来看球员教练及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在2020年和2021年,足球各级职业联赛都遭遇了“解散潮”,多家职业俱乐部退出令大量球员流入转会市场。3月26日是国内球员转会注册期截止日,从目前情况来看,球员、教练及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现状

求职者除了球员,还有教练队医等

日前,德国转会市场网站区管理员朱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可以帮助参加过职业联赛(包括三级联赛俱乐部梯队)的球员免费制作德转网页面的信息。截至目前,他收到了超过500份球员、教练、俱乐部职员的简历。

朱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有求职需要的足球从业者,但收到的简历数量出乎意料。“现在收到了500多份简历,大多数是去年和今年俱乐部解散潮中失业的球员,其中不乏一些有国字号和留洋经历的球员。”朱艺告诉新京报记者,除了球员,投来简历的还有教练员、翻译、队医、队务等足球从业者。

从3月4日发布信息接收简历至今,朱艺连续多日忙到凌晨四五时,“确实工作量很大,因为我还要对简历的真实性进行验证、核实,现在还没有全部做完。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到他们,在权威网站上有专属页面展示详细资料,或许能给他们的求职带来一些便利。”

市场

预备队联赛取消,国内球员供大于求

受到客观因素和足协限薪、限投等严格财务监管政策影响,中超转会期从去年开始遇冷。据德转统计,2020年中超冬窗支出费用为4764万欧元,相比2016年的3.48亿欧元、2017年的4.03亿欧元、2018年的1.61亿欧元和2019年的2.20亿欧元,呈断崖式下跌。2021年中超冬窗支出为2381万欧元,与2011年基本持平。

在朱艺看来,之前职业联赛的市场盘子很大,球员的身价、转会费越来越高,那几年不仅中超,中甲的引援花费同样很高。“现在足球的投资环境不太理想,准入和监管政策非常严格,转会期自然逐渐冷下来。”朱艺说。

从今年转会市场可以看到,各俱乐部引进外援时追求最高性价比,而国内球员则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解散或停运俱乐部的一线队、梯队球员的再就业需求很迫切。值得注意的是,足协今年决定以U21联赛取代预备队联赛,这在客观上导致各俱乐部预备队中21岁以上、25岁以下的球员大量流入市场。

足协在去年底公布的转会通知中规定,各中超俱乐部在两个转会窗口中,累计可新转入无年龄限制的国内球员不超过8名,各中甲和中乙俱乐部新转入国内球员没有名额限制,并在今年2月宣布国内转会窗由2月26日延长至3月26日,希望帮助球员再就业。但现实情况是,除了吴曦、李昂、杜佳等知名球员,大多数人依然难找下家。

心态

收入落差大,稳定成首选项

整理了多份简历后,朱艺发现,一些球员的再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一方面,球员工资的需求度特别大,但受到足球投资形势和足协严格财务监管政策的影响,新签合同球员的收入与往年相比落差很大,造成了球员心理上不平衡。

还有一些球员不想离家太远,希望在家乡或者家乡附近踢球。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选择面并不大,一些人甚至可能离开这个行业。此前,有中甲俱乐部给年轻球员开出7000元月薪的消息受到关注。过去几年,因U23政策的影响,不少年轻球员都会在与俱乐部谈判时提出:进入一队名单调工资、中超出场再做调整,而目前在市场和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俱乐部。

一位去年经历过俱乐部解散的球员在低级别联赛球队中找到了工作,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作为球员,首要愿望肯定是想踢上球,但后来大家也怕了,会先考虑这个俱乐部是不是稳定。”目前这一时期,资金稳定、生存环境良好的俱乐部更具吸引力,可以想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向这样的俱乐部集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足球职业联赛正在经历无可避免的阵痛期,转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薪酬匹配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趋于平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